我想我是遗憾的,70年激情燃烧的党校岁月却遗憾错过;我想我也是幸运的,70年党校的辉煌过往我得以一瞥全貌。看着陆续拆除的东区食堂、大礼堂和图书馆,再看看背后刚刚有人搬入的党校新居,心中是百感交集。是啊,没能参与的过去是难免的失落,但正在建设发展中的未来却充满了动力和希冀。
无边落木萧萧下,柳暗花明又一村
冬天的党校是萧瑟的,安然而静谧。因为疫情的捉摸不定,使得跟党校的初见推迟到了2021的开头。犹记得2021年1月12日第一次来到党校,厚重的正门给人难以直视的震撼,仿佛守卫着莫大的冲动与活力。走进校园是两边高耸的巨木,冬日下午的暖阳艰难地透过枝叶的缝隙打在地上,时而斑驳闪现,时而一片漆黑,像是垂垂老矣的将军在微风中回忆往昔的金戈铁马。
拐过弯,一个宽阔的广场前,矗立的是一座恢宏的大厦:蜀光大厦。楼如其名,在灰蒙蒙的密林之间,直冲云霄,展现着党校在绿荫护佑下的蓬勃生机。记不得是哪一个瞬间让我决定留在这里,是校领导的关怀,是人事处老师的周到,还是那处处可见的对博士、对老师的尊重。但无疑,蜀光楼上的日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入住后的清晨推开窗,正对面的气象大楼顶着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球,远处的二环路熙熙攘攘,却听不到一点噪音。而朝阳就是在这样喜庆而安然的场景中缓缓升起,正合我意。
半年之后的夏末,9月7日,这个终身难忘的日期,在火车票上、在合同上、在各式报到单的落款里,深深地镌刻进我与党校的正式结缘之中。也是自这一日起,我不再是这个郁郁葱葱校园里的外人与过客,而是与这里的树木花草,与这里的空气尘埃,与这里的所有有了共同的归宿:我是党校的一员。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
作为党校的老师是我人生最新鲜的体验,在校园里晃荡了23年,来到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校园。而最大的不同还不在于这个校园叫党校,不在于这里的学员是党员领导干部,也不在于这里教学的主要内容叫党的创新理论,而在于我自身的角色转变:我是一个老师。作为一个老师,我有些不安。我不能安于课堂被动接受知识,我不能安于学习被人照顾起居,我更不能安然度日不思进取。而作为一个老师,我也有些兴奋。我可以兴于志趣奋而研究各色问题,我可以兴于责任奋力做好各项任务,我还可以兴于理想奋进前行不断成长。从不安到兴奋,是角色的转变,更是思想的更新。从台下到台上,从被动到主动,从党校老师开始,开启人生的奋斗征途。
成为党校老师是我人生的重大转变,而党校也迎来了她的重大转变:原址重建的党校正处于校园改造提升的关键时期。一是校园建筑设施设备的改造提升。虽然存在诸多不便,食堂只有西区,办公分布在东西两区,教学去到彭州。但是,正如凤凰涅槃一样要经历难免的阵痛才能重生,党校现在就处于浴火涅槃的阵痛时期,坚持过去便是重生。二是各项制度的完善发展。《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基本条件》《高质量成果考评激励暂行办法》《教研部门创新驱动考评激励暂行办法》《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》《坐班制教职工工作台账周报制度暂行办法》等一些旧制度完善更新,一大批新制度创新呈现。三是人员结构素质的提质更新。随着2021年9位博士的引入,校(院)博士人数已经突破了100大关,正式向“双百”目标继续前进。与此同时,还有部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、新进博士部门挂职、青年教师下派锻炼等,校(院)老师各类能力提升培训和锻炼的广泛开展。
春华秋实,夏日已至。当我入职近一年的时候,党校也迎来了70周年华诞。70岁对于个人而言已年近古稀,大可万事无忧,尽享天伦;而对于党校而言却是正值当年,大有可为。看着顷刻之间夷为平地的老建筑,四处弥漫的烟尘朦胧,我的内心却无比平静。相信待到尘埃落定之时,当是党校重生之日。
(作者单位:四川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)